篇一:当我再次走向了那棵树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当我再次走向了那棵树时,它的身上已经增添了好几个年轮,树上的根须越来越长。我为什么会敬佩它?三年前,它给了我一副傲然挺立的模样,现在给我的却是迟暮之年。我从它身上遇到的启示,是语言完全概括不了的,还是由我从头细说吧。
三年前,我还在上小学四年级。对于美一般的事物我没有太意味深长的看法,我也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任何富有哲理性的事物。当我慢慢走向那棵树时,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长相,它犹如一位身经百战地战士,挺拔的挺立在那里。它脚下的泥坑已经越陷越深了,它为何不情愿掉下去呢?与其在这里坚持到底,倒不如放手掉下去。相比起来,直接摆脱这困难的困境要比在这消磨要好得多。可是,那时的我似乎体会不到这位战士的苦。是的,它还不想死,这么死真是太窝囊。即使还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用百分百的努力去抓住它。可怜的大树,我多么想帮帮它,可惜我做不到,我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它一步步下沉。泥土十分松软,要是把握不住就会立马掉下去的。它正在承受着一般人难以承受的痛苦,我似乎明白了什么,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触,我是打心底里深切体会到了。
“加油啊”“加油啊”……我脑子里一直在默念,我咬着嘴唇,生怕下一秒中就是它死亡的时刻,可是它没有,它依旧坚韧不拔,它似乎已经感觉不到筋疲力尽,求生的欲望促使着它一步步迈向生存。好吧,它是优秀的,它是百折不挠的。此刻我哪里都不会去,这全过程是我值得深思的,这是个坚强的战士,我以它为荣……。
此刻当我再次走向了那棵树,它依旧挺立在那,我想这辈子它将是我最好的导师,这深刻的哲理会伴随我迈过络绎不绝地困难,加油吧!
篇二:用心存一个梦
拉开衣橱,花花绿绿的衣服甚多,有不少都是最近购的,但已经没有想买下时的热情及喜爱。
妈妈从中抽出一套衣服,天蓝色。虽然被压得有些皱,但看起来还算不错。妈妈的手在上面抚过,像是在为它扶去那些褶皱,却怎么也抚不平整。她有些沮丧,满眼的不相信许久,她终于开口了:“曾经那么喜爱的东西,怎么现在就没感觉了呢,像这褶皱一般,回不到过去。”
这话好些伤感。
我想,过去的我应该是真实的,但是,那个我丢了,找不回来了。不知在什么时候,我已把梦想和希望折叠寄给了明天,用沉默和淡然来掩饰所有的不安,无措……躲在内心深处的魔鬼得意地嘲笑着我,忘形地在空气里张牙舞爪,它抢走了我的勇气,我的善良,我的温柔,抢走了我的一切关于美好的事物。
也许这就是现实吧,残酷得让人有些悲哀。感觉那么清晰,清晰得让人有些虚伪,真实得让人有点麻木。
我想还原一个真实的自我,放声地笑,大声地哭,生活却那么压抑。有时,闭上双眼,对空中伸出双手,努力想抓住我想要的些什么,却都从指缝里溜走,握住的只是空气。
抛开我高傲的本性,卸掉我冷漠的面具,想表现得豁达一些,却发现我的梦也不过如此——还原一个真实的自我,不想对每件事都那么严格,弄得全世界好像只剩挫折。
奢望带着自己的本性,一个真实的自我,能够光着脚丫在树上唱歌,看好多事物都被缩小了。世界那么大,希望活得更晴朗,不一样,更希望能够用心,存着这个梦,不受限制,不会变心。
篇三:风景的给予
在不同的地方看见的天空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季节看大地也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样事物,同一个时间地点,每个人看到的风景也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对待事物的心情,看待事物的方式都是不同的。
面对同一朵花,如果用视觉欣赏她,只能欣赏到她美丽的身姿及艳丽的色泽;如果用触觉感受她,只能抚摸到她柔嫩光滑的肌肤;如果用嗅觉来诠释她,只能感受到她沁人心脾的幽香,所以我更在乎的是全面观察她——用心去体味,你会收获到不一样的感觉。
进入初中的第一个学期,我遇到了第一个艺术节,本想安安稳稳的学习,可是在想参加一下艺术节,想知道他是什么样儿的,就先去老师哪儿“刺探军情”,听老师说有手抄报比赛,一向自认为手抄报出的不错的我刚想去报名,可刚下座位又忍住了,打起了内心战:“万一选不上多丢脸呀,就算选上了,手抄报评不上奖就更丢人了,还是别去吧。哎,多想参加呀,不去参加我肯定会后悔的。”经过几分钟的心理战后还是受不住诱惑去报名了,当然,除了诱惑意外,老师说报名的人有奖励,我就更加有了冲动的想法。我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可“事与愿违”,我的希望明灯始终还是被讨厌的西北风刮灭了。我失败了,我哭了,心里想着早知道就不去报名了。
那天回家后,像饿死鬼一样的我没有冲进厨房找吃的,而是一个人默默的走回了房间,坐在床上,抬头正好看见后阳台。后阳台上的月季开得正旺,是我最爱的玫红色,花朵不大,小巧的摸样惹人喜爱,金黄的花蕊让花儿显得更协调,美得无话可说,可整个一看,美中不足的就是有两朵花儿开败了,耷拉着脑袋,。也许是因为我也失败了吧,所以觉得这快谢的花好可怜呀,在后阳台上,没有人欣赏过她风华正茂的时候,“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实的明艳。”当她繁华落尽时,也许会无情的被摘下扔掉。没事可做的我望着他们,想起了他们的曾今:衰败了的花曾经也一定做过努力:努力地吸取营养,努力地冲破苞蕾,努力的绽放开来,努力地延长开放时间……突然,我对小小的花敬畏起来。感觉他们曾经这么努力过,因此他们绽放过光彩,即使到最后失败了,他们也不后悔吧,因为我看见风一吹,他们还是很想要展现他们的风姿。
失败并不可怕,只要曾经努力过,曾经绽放过,也是值得称奇的,正如这月季花一样,而且我还有机会,因为明年还有艺术节的嘛!
想通了的我洗了把脸,悄悄地把这盆月季搬到前阳台,供人欣赏,突然觉得肚子饿了,跑到厨房喊道:“妈妈,饭好了没,我都饿的前胸贴后背了。”
的确,人生就像一场远行,一路走来似乎使我明白了许多,无论接不接受他的平庸都要勇敢面对。我乐观的看待失败,用心去观察事情,他回报给我成长,让我收获到了不一样的感觉。
一路风景,一路花香,蓦然回首,花香满径!
篇四:说萌
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信息化的这个时代表现出无比的张扬。任意走在大街上,公车上,地铁站上,总能看到白领和学生们捧着各式各样的智能手机,“刷微博”,“晒博客”“聊微信”。言谈话语日趋广泛,一些别具个性的网络名词自然而然的被生产出来。伴随着“萌”这个名词的产出,全国各地迅速流行起“萌”风:扮可爱搞自拍,说“萌”话,做“萌”事;可爱事物赞“萌”,互相调侃也用“萌”。“萌”倒成了衡量人事的第一标准。
于是,某些喜爱臭美,追逐时尚潮流的帅男靓女们开始颇费心思地将自己打扮的“萌”:齐刘海,长发披肩,打“补丁”的衣裤,不伦不类的着装。让人瞧见别扭至极,可个人却乐此不疲。拍照时下巴后低,脸庞微鼓,一个个倒也成了大眼美女,电眼帅哥。极富深意与文采的心灵互动也被所谓“萌”替代,令人哭笑不得,又倍感担忧。
这时,“萌”被披上了“美”的外衣。但我认为不然。其实,真正的美应当是发自内心,不矫揉造作的,不掺杂任何装饰的,那是一种由内而外,净化心海的如莲般的美,似芬芳,沁人心脾;像美文,经久耐读。
人们的过分盲从,使他们大肆渲染这鄙陋粗俗的,不真实的美。殊不知,美的事物无需渲染:娇滴滴的撒闹,倒不如朴实的话语来的从容;扭扭妮妮的动作倒不如最平凡朴实的站立谦坐来的让人赏心悦目。
其实,内在的美是一种不卑不亢的姿态,一种平易近人的气质,一种平静淡雅的从容。这种美,不惊心动魄,震天撼地,却也历久弥香,更经受的起静美岁月的考验。
所以,我要说,内在美才最“萌”。
篇五:破烂却珍贵的纪念
人是奇怪的,有些对别人无所谓的事物,于已却珍贵无比且美好得不可思议。
家里的诺基亚彻底成了一个破烂。手机背面的一大块壳已不知去向,摄像头裂了好几道口,最重要的是,它已经无法开机了。这理所当然是应该扔掉了,很显然妈妈也是这么想的。她在扔掉之前,决定要告诉我一声,虽然她十分肯定我会同意。结果出乎她意料的是,我果断地拒绝了。
为什么呢?妈妈的表情看上去很困惑,“为什么”三个大字仿佛写在她的脸上。
我没有回答她,因为我想讲的一时半会讲不完。是因为它记录了在上海世博会时,我尖叫得最响而且让声音探测球闻声转向我这边的那一瞬间;是因为它拍下了在高原时,我们在雪地上看的张艺谋导演的歌剧;是因为它见到了刚进门时生气的妈妈,那张眉头紧皱、眼睛瞪得大大的脸;是因为它正好抓拍到了一张大饼脸,害得我笑了大半天;它还录下了我无聊时随意哼的歌……它见证了多少重要的瞬间。有那么多事物,都被这个破烂的诺基亚所见证。
看到它,就记起旅游过的地方,记起坐在爸爸肩上看到的景象。它是一切有趣事物的纪念,是小时候灵感喷发时的记录者,是童年最贵重的纪念品。
我怎么舍得扔呢?我怎么舍得把这个破烂又珍贵的纪念品扔了呢?这个童年的承载者,我要把它珍藏起来,哪天,打开盒子看到诺基亚那个漆黑的屏幕和破烂的机身,那些精彩的回忆还会在脑海中播放,不会忘记。
篇六:品国学之经典奏中华之乐章
轻轻地,捧起一本名著;静静地,品味着生动优美的文字。我,不断地在心中追忆着它——国学。
年幼的我们是懵懂的,不理解这些文字隐藏的深沉含义,只是在家长与老师的要求下,背的滚瓜烂熟。在记与背的过程中,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也促使着我们不断领悟着这些文字中隐藏的道理。于是,我们不再调皮,不再年幼无知,一步一步,不断上升。国学,是陪伴着我们成长的。
国学,是古人经一生风风雨雨,呕心沥血的结晶,是对自己人生的品味和感悟,整理成文字,流传至今,它,经历过千百年的沧桑,每一个文字,都布满历史的痕迹,我能看到它流传至今的不易。国学,屹立千百年而不倒的则是经典,经典必然家喻户晓。它教我们明辨是与非,在圣人与智者的教诲下感受到人生的真谛,从而在生活上的每个细节,言行举止上都注意到自己的不足;从国学故事中的每一点,每一滴,都能感受到无比高尚的情怀。这些先辈们,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食粮,使我们受益终生。
国学就像一杯茶,淡雅幽香,茶是要品的,国学是要读的,读懂了,自然就理解了。我也读过不少国学经典,每一篇,都教给我无比实用的道理。成语故事教给我为人处世的许多道理,像做事要持之以恒、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等;读着《秋思》,我感受到了作者是那么的思念家乡,不禁潸然泪下;捧起一本《三国演义》,我佩服起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又为刘备的又一次胜仗而喝彩。我常常不知不觉沉浸在国学的世界当中。
国学,也存于生活当中。学习上,我们会“温故而知新”这使我们不断进步,不断了解新的知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才可以收获新的知识;做人上,我们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它告诉我们要向别人不断学习,不能一味自大;甚至在商业上,也能运用到《孙子兵法》中的种种计谋。写到这里,我不禁感叹:中国国学经典真是无所不能!
畅游在国学的海洋中,品一袖芬芳。国学,将伴我一生成长。品国学之经典,奏中华之乐章!
篇七:让梦想飞天
人人都有梦想,而我的梦想则是当一个宇航员,像杨利伟叔叔一样在太空中观赏美丽的、独一无二的风景。我记得在我们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是关于杨利伟叔叔首次载人航天的详细报道。
我知道,要做一个优秀的宇航员的宇航员是十分艰辛的,在第九次载人航天时才有一名女宇航员杨洋。所以,我要努力的学习,再学习。我关注宇航员的书籍、报刊,更关注每一次载人航天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因为这是我现在唯一可以学习的。我了解太空中没有地吸引力,人很容易漂浮上去,而且宇航员的饮食也是很特别的。
长大后,如果我当上了宇航员,我要去看那太空中仅有的优美景色,看那人类居住了一万多年的地球,虽然太空中不仅仅这些,但我还是个十一岁的女孩子,只能写出这么多了。我坚信,太空中的神秘事物一定会让我大开眼界,一定会让我不知道探索哪里,一定会让我没有机会停留。
还是俗话说得好:没有梦想就没有成功。世界上人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中国人在电视上上演的是中国梦,那其他国家的呢,我就一概不知了。世界上可能还有人与我一样想当宇航员吧,不管是男女老少,应该人人都有份。
太空中的神秘事物一定会让你目不转睛,跟我一起来探索太空中的奥妙吧!
篇八:别急慢慢来
看到林清玄的一篇寓言故事,讲述的是一位有着发财梦的乡村青年,急于发财,没有耐心等待沉香木变成沉水香,便将沉香木变成木炭出售了。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当下的人们总是过得快马加鞭,却忘记了生活本如一块沉香木,需细细品味,才能懂得它的美好。
为了赶时间,打车要快、开车要快、吃饭要吃快餐、走路要用跑的……的确,快节奏的生活下,人们的效率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过快过急的生活是否会让我们错过了擦身而过的美好或者忽略了身边的人细微的变化?每天经过的花坛最近开出了花朵、公交站的灯箱换了新的广告、小区的老奶奶做了一身新衣裳、父母又添了皱纹白发……我们总是过于紧急地生活着,每天准时到学校、准时上班,追逐更好的物质生活,一刻也不能耽搁,然而我们花在思考人生、体味生活、回望岁月的时间却少之又少。那么不妨适时地提醒自己,别急,慢慢来。
在追求更快、更好的大背景下,追求“慢”的事物会显得突兀,但也显得珍贵。日本是名副其实的“匠人之国”,从“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到日本“复活之神”大野耐一,他们的工作看上去既琐碎又乏味,然而其中的精致、精细、执着、专一,确实值得我们推崇。这种匠人精神是在浮躁时代中坚守着的一种情怀。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下,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工匠精神,提醒着这个工商业快速发展、流水线日夜不休、产品质量问题频发的社会:与其快失质,不如慢下来好好思考,用专注和精细让产品重回正道。
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有一间名为“蜗牛”的邮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慢,许多人邮寄卡片给若干年后的自己,有人给隔代的亲人寄去忠告,也有父辈寄给子女的遗嘱……其实这个邮局所邮寄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件或物品,而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和希望。这种“慢”在当下这个强调速度的时代着实难能可贵,当我们适应了凡事匆匆,偶尔放慢脚步,也许会对当下或未来有更多思考,也会发现以往忽略了许多珍贵而美好的事物。
就如那寓言中的沉香木一样,生活也是如此,它就像沉香木,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可以剥除那些腐朽的部分,空间可以化解那些无味的外表,发散出内在的芳香。
所以不必过于紧急,放慢你的脚步,生活与生命的美好,绝不会在你匆忙的行程中显露,而是渗透在日常的点滴,当你专注细致地去对待每一事物才会逐渐领悟。
篇九:别样的风景
我是一个嗜好观察的人,无时不在观察着身边的美好事物。
我喜欢闲荡在清晨的小溪边,手捧一本好书在青石板上坐下来,然后静静地品读。耳边是清脆悦耳的泉水交响曲,眼前是一片青绿色草坪,小草则从地里探出头来用好奇的目光张望着四周,而我的心里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感,那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春景图!
我喜欢徘徊在夏夜的池塘边,在宁静的晚上,微风徐徐,我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这香气扑鼻的莲香中,借着月光,那池中荡漾的碧波颇具一番美意,我尽情地吮吸着这似蜜糖的清新空气。听!在不远处传来了阵阵蛙鸣……我的心顿时乘着一叶扁舟享受夏夜的温馨。
我喜欢伫立在树林的深处,那儿没有喧嚣,只有鸟儿动听的歌唱和树枝的摇曳……这时的树立都换上了一身红装,随着飒飒的风声,树叶儿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那是秋姑娘发来的电报;告诉我们秋天已经来到。我弯身捡起一片树叶夹在了我的书本中,感受秋收的喜悦。
我喜欢迈步在白茫茫的雪地里,去观赏梅花,体会“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哲理。在严寒的冬天,树木都是光秃秃的,唯有梅不与百花争艳,在冰天雪地中默默绽放,为人们奉献出自己的一缕清香,给人们带来春的信息。
朋友们,只要你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便可以发现它的微妙之处,发现它的独特之处,发现它的美!只要你用心去体会,就会发现别样的风景。
篇十:碎片化的利与弊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信息化大时代,信息大爆炸带来无穷无尽的碎片化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带来被精确切割成以分秒来计算的碎片时间,碎片化阅读、碎片化社交等这类社会现象层出不穷。
这样的局面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幸运,亦是我们的弊病。碎片化信息让我们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了解新生的事物,从而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跟上时代的步伐。碎片化社交能让我们在虚拟网络世界中快速建立与他人的联系。客观来说,碎片化能帮助我们快速地应对世界的变化,正是碎片化才让我们整个社会跟上了世界的整体进程。
然而,当所有的事物都变成了能被切割的工具时,高速发展带给我们的就成了令人生畏的异化。社交的碎片化将原本在阳光下嬉笑欢闹、在树荫下并肩同行的我们推向了黑夜中刺眼的手机屏幕前,而我们所关注的对象也从身边的人转向了互联网社会中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我们不断地刷着微博,就连手机推送号上的心灵鸡汤也成了我们脑海中根生蒂固的信仰。我们为娱乐圈明星的婚礼所兴奋不已,却要等到QQ推送消息后才猛然发现今天原来是某个朋友的生日,然后跟风在那人的留言板上复制粘贴留下一句冰冷的“生日快乐”。
信息的碎片化原本并不可怕,就像波兹曼和赫胥黎最担心的不在于汹涌而来的信息,而是人们在技术对感官的刺激下丧失自我。开始时是我们在利用互联网获取更多信息,但是我们逐渐被互联网所控制了。人们开始借用网络来打发和消磨时间,不用考虑信息的价值型与真实性,人们便在此时丧失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同时,碎片信息这种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缺乏上下文的信息,再加上偏激的、带有情绪的解读,往往会引导信息接收人走向误区,从而引发各种不必要的矛盾与纠纷。
我认为,对于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切不能全盘否定,但也不能完全照搬。我们要做的是在碎片化中保持对事物整体的思考,绝不能沦为“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对大千世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取代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这是《娱乐至死》对时代的拷问。有趣的是,在“碎片化至死”上,我们也能看到这句话的影子。